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新闻
甘肃村级财务调查 “村账乡管”筑起防腐墙
时间:2006-11-08 文章来源:新华网甘肃频道 文章作者:记者 赵勇忠 庄俊康 通讯员 刘永宏 【 字体:  】 打印本页

  甘肃省村级财务管理曾一度陷入“乱了清、清了又乱”的怪圈,村干部腐败也是前仆后继。

  村级财务管理混乱、民主监督流于形式和部门监管乏力等原因造成对农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打击不力,给村官贪污腐败以可乘之机。

  村官腐败已经成为破坏农村社会稳定的一大毒瘤。如果不深刻认识村官腐败的严重危害,不及时采取措施根除这一沉疴,村官不仅起不到一盏灯和一面旗帜的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将受到影响

  前“腐”后继令人忧兰州市西固区河口村原本是一个很普通村子。

  从2001年开始,兰海高速公路以及兰武铁路二线1000多万的征地补偿金,给这个村子带来了财富,同时也带来了烦恼。

  这两个国家重点项目从征用河口村的土地开始,涉及补偿款的分配、去向的问题就层出不穷,村民上访不断,矛头直指村支书和村主任。

  2005年4月,省、市、区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进驻河口村进行调查,调查后认为,该村在财务管理中存在许多违规违纪问题,并建议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2005年7月,村支书被撤职,村主任被罢免。

  同年8月,河口村村民委托甘肃陇信通会计事务有限责任公司对征地补偿款等问题进行审计。审计报告表明,兰海高速公路和兰武铁路二线建设在河口村征地补偿款共为1556万余元,发到村民手中的为1135万余元,其他420余万元资金支出存在问题。 2006年4月,西固区检察院进驻河口村,对村干部进行立案调查。7月30日,原河口村村主任因涉嫌经济问题被司法机关拘留,而村支书在案发后不知去向。

  10月24日,记者穿过新修的河口大桥来到了河口村,当提到西固区检察院以涉嫌经济问题立案侦查村支书和村主任一事时,村民们说,他们正在等待调查结果。

  河口乡政府负责人说,这一案件并不像外界所说400多万支出存在问题,目前区检察院初步认定只有18万元存在问题。但是涉及到征地补偿金情况很复杂,他们也在等区检察院的调查结果。现在,河口村村民心头上关于补偿金走向的一切悬念,只有待检察院去揭开。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村官在征地补偿金发放上存在很多问题,这也是引发他们腐败的主要根源之一。

  2005年11月,天祝县167名农民工联名到县检察院举报:原3l2国道天祝现场办工作人员涉嫌贪污他们的血汗钱。经依法立案侦查查明:2000年至2001年,在G312线界古段路外完善工程施工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原天祝县抓喜秀龙乡某村委会主任冯某将应支付给永丰、界牌、周家窑、栗家庄、上河东、庙儿沟等村参与施工村民的工资款61万元据为已有。清水县是一个国扶贫困县,今年该县陇东乡纪委接到群众反映:朱河村党支部书记朱某将村集体机动地30亩签入自己名下,坪道村干部李某将3.5亩机动地签在个人名下,经过核查落实后,该乡对这两个人进行了严肃处理。甘肃省农村集体财务与资产管理总站站长张克源说,农村财务每隔四五年,要进行一次运动式的清理整顿,2001年全省农经部门在审计中,共查处违纪单位(村)512个,违纪金额2894万元,处分144人。村级财务管理一度陷入“乱了清、清了又乱”的怪圈,村干部腐败也是前仆后继。

  腐败根源如何滋生 “村级财务管理混乱,为村官腐败开了方便之门”。张克源在谈到引发村官腐败的原因时分析说,村级财务管理,主要是通过财会人员在办理会计业务的过程中,按照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正确使用会计账簿、凭证进行会计核算等具体工作,来实现会计监督的。他们调查中发现,许多农村都是流水账加白条,所有支出一把手说了算,白条自批自支现象较为常见,这就为村官腐败打开了方便之门。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了一种奇怪现象,就是村会计更换频繁,许多地方是“换一届班子、换一茬会计”。加之不及时办理会计交接手续,有的甚至半年都不记账,所有票据、凭证捆扎一包,天长日久便形成“断头账”、“包包账”。在农村流传着“包包账,流水账,一任会计一任账,几年下来不见账”的顺口溜,导致群众反映的一些问题,也很难查证核实。民主监督也流于形式。在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中,民主监督的具体形式是“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其实质就是要让村民参与决定集体的财务开支事项和监督集体财务开支情况。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村民监督参与意识淡漠,造成“无法监督”。武威市凉州区一些农民说,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他们整天忙于生产,加之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很难组织起来集体监督村干部的日常工作。村干部搞财务公开也只是为了应付村民的要求和上级的检查,不愿公开,不全公开,不敢公开,甚至搞假公开,也让村民起不到监督作用。

  在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村党组织、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三合一”,书记、主任、总经理“一肩挑”的现象,权力高度集中。这样一来,村级组织就成了监督的真空地带,给村官中的腐败分子留下了滥用权力的空间,产生了滋生腐败的“温床”。“部门监管乏力也是一大原因”。张克源说,审计监督是国家为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法权益,由职能部门依法行使的一项监督手段。而承担这一任务的县、乡农村合作经济管理站,一方面,常因经费紧张或包村蹲点,搞中心工作而不能开展正常的财务审计,使群众反映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查处,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影响了民主监督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在审计职责、审计制度、审计处罚上又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审计出来的问题难以及时处理,审计的权威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影响和制约了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 这些原因造成了农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接连不断。

  新农村建设受累

  由于教育、管理和监督的缺失,当前村官腐败问题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业内人士不无担忧地说,村官的腐败行为发生在群众身边,不仅直接伤害群众的感情,而且大大降低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成为破坏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大因素,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河口村的经济受这次影响将倒退10年”。一位在街头开饭馆的老板告诉记者,以前河口街头车水马龙,很是繁华,如今很冷清,其原因是河口村这么一折腾,上级领导检查和投资商都不敢来了,这就意味着争取国家的扶持资金和招商引资都与河口村无缘。另一位饭馆老板见到记者大倒苦水,以前他的饭馆从早上9点钟能忙到晚上12点,生意很红火,如今饭馆生意很是冷清。这一事件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河口村经济的发展。

  河口村两委会至今处于瘫痪状态,暂时由一位副乡长代理,这位副乡长告诉记者,河口村举行了3次村干部选举,因少数人在里边作梗而流产。一位农民无奈的说,其他地方在热火朝天的搞新农村建设,而我们这里却一片沉寂。业内人士指出,村官一旦腐败,就由农民群众的“公仆”变成了依附在农民身上的“寄生虫”甚至是“吸血鬼”;原先存在的鱼水关系,变成了水火关系,难以相融。有的甚至造成村民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酿成群体性事件,影响农村生产、生活秩序。武威市检察院办公室周主任说,天祝县上访的167名农民工曾经说,如果拿不到工钱,他们不但要到省里集体上访,还要联合阻挡312国道高速路天祝段车辆行驶,在他们的耐心劝说才缓和了矛盾。 这些年,我省村官腐败所引发的群众上访、举报,占到了总量的70%以上。

  不难看出,村官腐败已经成为破坏农村社会稳定的一大毒瘤。如果不深刻认识村官腐败的严重危害,不及时采取措施根除这一沉疴,村官不仅起不到一盏灯和一面旗帜的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将受到影响。

  从2002年开始,甘肃省按照自愿原则,村委会将会计核算工作书面委托乡(镇)农村经营管理站,由其代理村会计核算工作,从而拉开了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和预防村官腐败的大幕。

  “按下葫芦浮起瓢”。“村帐乡管”在规范村级财务和预防村官腐败方面渐渐见效的同时,新问题又浮出了水面。因此,有人士呼吁,应尽快出台《甘肃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建立健全农村审计规章制度,以期通过强化监督,保障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的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2004年金塔县金塔乡上杰村组织党员干部外出旅游花费1400元拿到乡经管站记账时由于村民理财小组对这笔费用有异议而未能入账这笔费用最终由参与的旅游者买单。这一事件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这一事件也标志着我省推行的乡村财务规范化管理渐渐深入人心,预防村官腐败也开始发力。

  新政初显治乱效应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的状况,预防村干部职务犯罪,2002年,我省在临泽县召开了“全省村级集体财务管理工作现场会”。根据这个会议的精神,按照自愿原则,村委会将会计核算工作书面委托乡(镇)农村经营管理站,由管理站代理村会计核算工作。

  凉州区武南镇是我省“村账镇管”最早试水地。

  11月3日,在凉州区武南镇村级财务统管中心,村代理记账会计刘锋坐在微机前,在查看17个村的收支账目。

  该乡主管这项工作的副镇长马多昌介绍说,中心为各乡镇设置了“四账两簿”,有总账、明细分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和固定资产登记簿等,村里发生的每一笔业务都在中心的监管之下。

  有着30多年“官”龄的下中畦村支书张光禄说,以前村里出纳、会计、文书一人干,现在村里只设出纳,每次发生的收支单据,先由村民理财小组审核,再由村主任审批,最后到乡会计代理中心审核入账,农村财务管理比以前规范多了。

  武威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到目前为止,全市有91个乡镇建立起了新的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体制,占全市乡镇总数的97%,全市1112个村实行了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度,占全市总村数的98%。办公室副主任罗进业告诉记者,在管理主体上,坚持村级资产所有权、资金使用权、投资收益权和财务审批权四权不变,规范核算、强化监督的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扭转了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甘肃省农村集体财务与资产管理总站站长张克源说,实行村会计委托代理制,首先,从根本上解决了村会计变换频繁、业务素质提高难的问题;其次是建立了新账,规范了账簿、凭据,解决了账簿设置随意、记账方法简单、白条抵库、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杜绝了一些地方原来存在的“断头账”、“包包账”现象;第三,建立健全了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了村级财务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程度,提高了会计核算质量,堵塞了财务管理上的漏洞。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玉门市自推行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以来,代理会计共拒绝不合理的报销账单7158张,涉及金额18.47万元,村均0.27万元;2003年全市村级非生产性开支较2002年减少41万元,减幅达30%以上,其中仅招待费减少21万元。有效地维护了集体利益和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实行村会计委托代理后,村级不再设会计员,直接减少了村干部人数”。罗进业说,仅武威就减少了1000多名村会计。据统计,全省共减少会计1.51万人,每年节约干部报酬支出1500多万元。

  据统计,在推行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工作中,全省共有57个县(市区)、64个乡(镇)、567个村开展了试点工作。有15087个村清理了财务,核实乡村两级债务总额28亿元、债权总额16.5亿元,查处违纪、违法资金1130万元,其中贪污案53件,涉案金额78.6万元,退赔76万元。

  “村账乡管”与现行法规相背“村账乡管”,规范了农村财务管理,从源头上遏制了村干部可能产生的腐败行为,但是在推行中阻力不小,遇到了不少村干部的抵制。

  采访中,一些村干部明确表示反对。他们说,村集体的钱,其支配权理应由本村的干部负责,为什么要把账交给乡政府管,这不是又多了一个政府婆婆吗。于是有些村干部想方设法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隐瞒或推迟村集体的收入,把资金自己先用了再说,结果交给乡经管站或委派会计的只是大把大把的条子,致使一些地方“村账乡(镇)管”变成了“村账乡记”。省农村集体财务与资产管理总站在调查中也发现了三个问题。一是挤占、挪用甚至平调集体资金有的乡(镇)借推行村会计委托代理之际,统管村集体资金,乡领导直接插手集体资金的开支审批。二是规范化程度还有待提高,清财工作不够全面、细致,“包包账”、“断头账”及债权没有认真处理。在一些地方没有按规定使用会计账簿和收款凭据,非法票据入账和白条抵库问题依然存在有的乡镇未按村在银行或农村信用社开设银行账户,致使村级资金所有权和财务审批权得不到保障。三是审计监督不到位,大部分县因经费紧张而不能开展日常性全面审计,有的甚至连群众反映的问题都不能及时予以查处。同时,在审计职责、审计程序、审计处罚等方面尚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审计出来的问题难以及时处理。

  “村账乡管”这一做法,就全国各地的试点情况看,也褒贬不一。虽然“村账乡管”对村级经费支出起到了一定的监督和约束作用,有助于村级财务管理和防范村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但有人士指出,这一做法存在着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相违背之处,也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实行民主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

  为农村经济保驾护航“‘村账乡管’只是村会计委托乡政府来代理”。罗进业认为,村账乡管叫法不对,所以容易产生歧义,会计委托代理,只是村上的账由乡上的专业会计来记。这一制度实施前,必须是村上主动申请村会计由乡上代理,并签订代理合同,原则是“四权不变”。“村集体大都钱不多,却是农民的血汗钱,村民看得紧”。凉州区经管站站长杨树万说,农民对“村账乡管”是非常欢迎的。

  下中畦村农民刘富民说,过去村组长说花了多少就多少,谁不怀疑呀,现在账由乡里记我们放心多了,不明白的地方就来看账。武南镇每个季度要进行一次村务公开,村上的每一笔开支都透明运行。

  “实行村账分管以来,农民的上访也减少了80%以上。”罗进业说。

  凉州区农牧局副局长许才文告诉记者,村级财务过去都是事后监督,通过开展“村账乡管”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财务的透明度高了,有效克服了公款私存、白条抵库、贪占挪用等现象。

  “打铁还要本身硬”。武威市为了扎实、稳定地推行这项工作,培训乡镇农经干部和村组财务人员1900多人次,乡镇代理会计全部取得会计证,村出纳持证率达67%。与此同时,农牧、财政、民政、审计部门密切配合,采取日常检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等方式,加强了对各村重大财务事项和常规项目的审计监督,为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为了防止因决策失误、行为失范、道德失衡而导致资金流失和发生职务犯罪案件,武委市检察机关出台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法律服务的九条措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张克源呼吁说,应尽快出台《甘肃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建立健全农村审计规章制度,以期通过强化监督,保障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的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